《浙江日报》刊登文章介绍我校梁嘉麟教授的先进事迹

来源: 党委宣传部 添加日期:2006-04-18 00:00:00 阅读次数:
  4月15日,《浙江日报》刊登文章介绍我校梁嘉麟教授的先进事迹。 全文如下:   创新是一个严肃的话题,有赖于技术、资金、市场和机制的共同作用,但有时候,创新又是一个轻松的话题,它是一种爱好、一种意识、一种可贵的思想火花。也许有那么一些创意成不了现实,换不来金钱,但是思想的充分发挥,总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——
一个异想“击沉航母”的人
  不费一枪一弹就可以把航空母舰“击沉”……   用几块布就可以把沙漠“吹”回去,消灭北京的沙尘暴并非难事……   梁嘉麟手头拥有几十项类似于此的国家发明专利,虽然这些发明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专利证书上,而现在他也没有因为其中的哪项发明而变成百万富翁,但他仍然痴迷于各种异想天开之中,乐此不疲。
异想天开的价值
  梁嘉麟,在中国计量学院的身份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,离开课堂,他的角色,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发明人。从2001年至今,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超过100项,其中有33项获得了发明专利权,成为中国高校中个人获得发明专利最多的教师。尽管拥有这么多发明专利,但是这些专利并没有给梁嘉麟带来财富和变化,现在,他和那些骑着自行车的高校教师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。   他的发明专利不但量多,涉及领域广泛,而且在常人看来大都是一些异想天开的事情,比如用气泡把航空母舰“击沉”,比如几块布一搭,借风力把逼近城市的沙漠“吹”回去等等。   这些异想天开能在实践中运用吗?因为涉及到各种因素,我们暂且不论,但是在创新方面毕竟得到了国家的承认。那么这些异想天开究竟是怎么出笼的?   “多想,想多了,有时,晚上做个梦,就有灵感了,这很可能就会被演化成为一项发明专利”。梁嘉麟的回答就这么简单,简单得有些神道道的,充满了神秘色彩。   一天晚上,他梦见家里买了一个热带鱼缸,一群五颜六色的鱼儿,总是围在一串串气泡的四周转悠。这时,他的梦醒了,再也睡不着了。突然,梦境中的那一串串气泡浮现在眼前,跳着群舞般鱼贯而过。就是这一串串来自增氧泵的气泡,让他与前段时间的伊拉克爆炸新闻联系在了一起。他想发明一种武器,把“你死我活的残酷战争”变为“文明人道的零伤亡征服”,在这样的怪念头下,梁嘉麟想,如果从水底连续冒出气泡,在水与气混合后,使原来水的比重下降,这样浮力就会在局部水域突然下降,而被这些气泡“击中”的舰艇就会自动下沉,不用真枪实弹就可以把对方俘虏。   2005年3月2日,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这个全名叫《让舰船完整无缺下沉的“移动陷阱”武器及其攻击使用方法》的发明专利。按照程序,如果在全球的资料检索中,没有谁提出过类似申请的,并被认定有实质性特点和现实意义,这个发明就正式授权生效了。所以,他还在等待之中。   其实,发明专利并没给梁嘉麟带来其他任何经济上的好处,每一次申请专利,他都要付一笔申请费。在社会上,创新总是与经济利益挂在一起,而他那么多发明专利至今也没有被转化和变为现实,依然停留在专利证书上,创新的价值似乎被打了折扣,但是他却不这么看。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创新的过程,总是由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组成的,其价值不单单是靠经济利益来衡量的。   他说自己和许多民间的科学研究者一样,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热情和执著下,产生的那种异想天开,完全是出于兴趣而不是功利。这已是他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,所有追求的价值和乐趣也就在于此。所以,每次拿到专利证书,他都会很激动。
发明不是专业人士的“专利”
  在梁嘉麟的发明专利中,涉及他所学的制冷专业不多。他说:“正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制约了在该领域中的创新。而自己不熟悉的领域,没有任何束缚,你尽可以异想天开,正是这些与专业无关的异想天开,成了我发明创新的源泉。”   那么,与什么有关?   “与我的异想天开有关,我从小就爱这个。初中的时候,我做的模型飞机是自己用木头做的;可以成功拍摄“135”胶卷的照相机,也是我用木头做的;我还做过船模,特别是一开始启动就能够速潜水,并始终在水下航行的潜水艇模型。我相信这些异想天开的成功实施,为我今后奇特的思维埋下了自信的种子。”梁嘉麟说,“一个人越能异想天开,就越有创新意识和能力,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冲动,有了冲动,再加上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,就可能找到别人没有想到的方面,发明专利说白了也就这么简单。”   从每年秋天北京人蒙着脸迎沙而行的场景,让梁嘉麟从中得到了启示:既然风力能够让沙漠蔓延,那么,也可以利用风让沙漠萎缩。在经过一个时期的“朝思暮想”之后,梁嘉麟终于找到了一种完全由风力自动驱动的单向阻尼装置:让来自沙漠的风倒吹沙漠。   任何人发现了问题,只要肯动脑子,去想办法解决,都有可能成为发明家。关键看你有没有突破常规的思维,有没有这种意识,而不是受专业的限制。同时,这种创新也不受复杂和简单的制约,相反,越是用简单的办法解决了复杂的功能问题,它的创新量级就越高。   对梁嘉麟来说,从各种异想天开的信息中不断地挑选,直到抓住那瞬间的思想火花,就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在重复的过程。时间一久,他养成了一种习惯:一碰到什么问题,就会有种冲动,去寻找解决的办法。他把这种内心的冲动自称为是一种创新的意识。
“异想天开”是种人生素质
  梁嘉麟在学生的眼里是个“怪人”,因为由他前不久开设的发明专利课程,内容相比较较为枯燥,什么发明专利和申请法律文书,而且还是选修课,去不去全凭自己的兴趣,最关键的是课讲得算不上很精彩,人又不风趣,但是听他课的人却越来越多,连文科专业的学生也非常踊跃。你要问为什么?他们有一个很一致的理由,因为他的异想天开很有吸引力,能把异想天开变成国家的发明专利,那就更有吸引力了。   正是在这种异想天开的吸引下,去年下学期开课以来,一报名就有400多学生,今年报了650个,扩了一个班,结果还有学生报名,只能旁听了,明明知道是没学分的,但也有不少学生每节课都来。   这其中的“裂变”是从梁嘉麟辅导过的那几个学生开始的,在这个小群体中,有不少申请了“发明专利”和“实用新型专利”,有的还成功获得了两项专利。在他们平时把异想天开付诸行动的刺激和影响下,很多同学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,走进了梁老师的选修课,听过选修课的这些同学又影响了一批同学。   他们之所以能被吸引,梁嘉麟发现大家有一个共性,那就是平时大家都有很多奇怪的想法,有时想过了就算了,有时想过要去改变的冲动,但是不知道怎么办,最后就这样不了了之,形成了见怪不怪的思维。   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,激活原先那种异想天开的天性。梁嘉麟的言传身教和那一大堆发明专利,每时每刻在向学生传输这样一个信息:关键在于有没有突破性的意识。   机械测试专业的毛登科,玩车时吃过汽车爆胎后的苦头,也经常看到一些因爆胎而发生的交通事故,当初他就想,如果轮胎上有个装置,在爆胎后仍然不影响行驶就好了。在听了梁老师的课后,这个一闪而过的念头,又回到他的头脑中。经过半年多的折腾,去年12月,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杭州代办处分别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。   对黑板和桌子情有独钟的李思睿,她通过几个月的苦思冥想和试验,搞出了一个两者互用的装置。在申请专利前,她最怕上网查资料,在搜索引擎里跳出来相同的内容。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某些限制,一些“异想天开”的想法,很可能早已经是现存的事物,一旦出现这种情况,学生的积极性最容易受打击。这时,也最需要教师的开导和鼓励。   特别是在别人嘲笑和怀疑的眼光下,让学生尊重自己的思想火花,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,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极其有利的。毛登科为了一些汽车轮胎的数据,在车主“汽车大企业那么多,你一个学生能做这么大的事”的怀疑下,在同学听了他的设想,每一个都持怀疑态度的尴尬面前,他随时准备放弃。在一直得到梁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后,他才安下心来进行到底。   这种让学生尊重自己想法的结果,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。在梁嘉麟担任班主任的机电2000级2班,一共33名学生,毕业前就总共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,今年到目前为止,又有了30多项学生的申请专利被受理,全校大学生申请的“发明专利”和“实用新型专利”总数已超过60项,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学生的积极性。   已申请了三项实用型专利的姚敏佳,是学文科的公共管理专业,她深有感触地说:“平时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,过去认为这不过是种异想天开的想法而已,或者被长辈称之为小聪明。接触到梁老师以及听了他的这门课后,过去不曾深究的,现在都会多问个为什么,好奇心比过去更强了,单从思维观念上就有了变化。”她说,“以前有想法也不敢示人。现在就不一样了,首先会去找资料让想法不断成熟起来,一直到最终付诸行动。经过几次这样的尝试之后,不仅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多了一些不同的角度,而且慢慢形成了一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。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很重要的。” 姚敏佳说出了很多同学的这种变化。
分享至: